涂铭旌,出生于重庆市,材料学家,中国工程院院士,四川大学教授。1951年涂铭旌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系;1951年7月—1952年8月担任同济大学机械系助教;1955年在北京钢铁学院金属材料系研究生毕业;1958年10月—1978年12月担任西安大学教研室主任、教研室副主任;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;1988年8月调至成都科技大学,任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;1991年被收入《二十世纪中国名人辞典》;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;1999年任四川大学教授和稀土及纳米材料研究所所长;2008年正式受聘为重庆文理学院教授、学校发展战略顾问;2009年创建重庆文理学院材料交叉学科研究中心;2011年被聘为重庆文理学院名誉院长。涂铭旌长期从事金属材料、强度与断裂的研究,特别是在发挥金属材料强度潜力的理论与应用,综合强化,耐寒高强钢的低温脆断规律、机理、判据及安全评价,以及重大机械装备失效分析等方面的研究。
登上西行的列车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
涂铭旌院士,1928年出生于四川省巴县,195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系后留任教,不久后被调整到交通大学机械系。1958年暑假,交通大学动力系等院系开始陆续西迁。在涂铭旌选择离开上海前,迁校“大军”已只剩下二三十个老师和家属没有启程。当时上海非常缺中学老师,他的爱人唐昭莼要谋一份中学老师的工作很容易。但作为机械系重点培养的青年教师,在学校决定在上海和西安同时发展工学类学科的情况下,涂铭旌毅然放弃了留在上海的机会,登上了西行的列车。西安交通大学成立后,涂铭旌先生彻底扎根西安,他人生中黄金的三十年与西安交通大学紧紧相连。
在国家经济困难的岁月,涂铭旌和师生们多次到工厂“锤炼”,在实验中寻找规律,和同事们成就了关于“金属材料强度问题”的三篇重磅研究文章,协助工厂企业解决了不少生产实际问题。他还作为主研人员协助周惠久院士创立金属材料强度理论,创建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,为我国金属材料研究作出卓越贡献。
科技没有终点,报国不会退休。60岁的涂铭旌主动从研究所所长退下来,提出“让更年轻的人接替”。理应享受退休生活的他,却再次背起了行囊。1988年,一心回报桑梓的涂铭旌来到了成都科技大学任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,带领成都科技大学金属材料学科勇闯“二次创业关”——转向功能材料的研究。与西安交通大学相比,成都科技大学的金属材料学科基础非常薄弱。回顾当时的情形,涂铭旌说,“那时我面临着二次创业的挑战和新的生存能力的巨大考验。”
刚来学校,由于学科建设不完备,涂铭旌甚至没有自己的实验室。他找到五教学楼里靠近厕所的杂物间,腾出一间27平方米的空房作实验室。没有科研项目也没有科研经费,除了自己“掏腰包”,他主动“走出去”,寻找合作的校外企业、科研单位,硬是从27平米“起家”为学校的磁性材料研究奠定了基础。虽然困难重重,但仅用了几年时间,涂铭旌便带领团队建成四川省稀土材料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,承担了一大批国家“863”计划新材料项目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;在国内率先利用冷压热固和热压工艺制成了高性能复合永磁,并在原银河复合材料厂进行产业化,2010年银河磁体公司上市,市值达到40亿元人民币。三十年来,老先生极少参加全国各种会议,而是专注于科研和人才培养。人的一生只有一个六十年,涂铭旌却把六十年的时光奉献给了两片亟需发展建设的热土。他一生中两次“西迁”,成就的是不朽的传奇。
致敬大师:师之懿范,人之楷模
1993年涂铭旌发现自己便中带血,最终得到确证病因——直肠癌。许多人直言“拼命三郎”般的工作热情压垮了涂老师。医院为涂铭旌顺利地进行了手术后,虽然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,但术后恢复却很痛苦。周围人都劝他好好修养,涂铭旌却相当乐观,自嘲“已去阎王那里报到过,判官说生死簿里没有我,我还早着呢!”能自由活动后,涂铭旌的身影再次出现在工作岗位上。重庆文理学院创新靶向药物国际研究院院长陈中祝说,涂老会给大家上党课,讲国家战略的发展和科研工作者的任务,“但他更多的,是以自己的言传身教,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科研工作者不断自主创新,践行科技报国、大爱无疆的理念。”2014年暑假,天气酷热,涂铭旌还带着课题组去江西开展项目相关工作。家人看了不忍,他却觉得“应该”,年近九荀仍没有退居二线。2019年1月3日下午,涂铭旌先生不幸逝世。
云山苍苍,江水泱泱,先生之风,山高水长。作为新一代的材料人,我们都应学习涂老先生勤勉、无私的精神,立志“把中华改造”。
Copyright © 海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